来源:巴州区纪委监委浏览:12533次发布时间:2020-06-10
水宁寺镇纪检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政策收集信息
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然而,现实中群众反映问题、解决矛盾“跑断腿”的一些现象依然存在。如何让举报渠道在一线打通、问题在一线化解、成效在一线彰显,巴州区积极推行纪检监察信访举报“一线”工作法,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定点+巡回+排查”,让渠道在一线打通
“以前到镇上反映问题,这个办公室支那个办公室,都说不归他们管,逼到我们向上级反映问题。现在政府天天都有人接待老百姓,村社到处都张贴了举报电话,还有举报箱,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反映问题。”平梁镇荆竹村二组彭某说到。平梁镇的越级信访总量曾连续三年位居全区乡镇之首,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群众来访接待机制不健全。如何让举报渠道在一线打通?巴州区纪委全面推行定点受访、巡回接访、排查走访。
建立乡镇廉情谈心接待室25个,投放“监督民心通”25台,全天候无障碍受理群众信访;每季度组织1次“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基层接访”活动,把“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门口,现场解决群众信访诉求;整合村级纪检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力量,明确“纪检信访信息员”800余名,机动时入户走访,实现“零距离”举报、“零成本”信访。
定点接访就是乡镇班子成员定时在群众接待中心面对面受理群众诉求。巡回接访变“定点接访”为“主动下访”,让有不公、有意见、有困难群众不出村就可“零距离”反映问题。
全区833名纪检监察信访信息员,每周走村入户不少于3次,全面收集漠视侵害群众利益以及涉黑涉恶腐败问题线索,很多老百姓把他们称为常驻不走的巡察干部。“他们没事就在村社走,干部自觉多了,再也不敢胡乱作为。”江北办事处白云台社区居民李大爷说。
分类处置,让问题在一线化解
随着纪检监察职能职责的加强,大量业务范围外信访举报的指向由“事”向“人”转化,越来越多的信访群众选择跳过职能部门,举报党员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达到纪委受理的目的。“涉纪问题查清后,信访群众往往因为个人诉求问题未解决而长期到纪检监察机关信访。如我们辖区的苟某因未分配到集体土地两费问题重复举报干部乱作为。贴牌举报和内外交织类举报增加了纪检监察机关的办理难度。”东城街道纪工委书记谢晓燕说到。
分类处置机制,就是厘清职责,压实党委主体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和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形成“各尽其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信访化解工作格局。据统计,巴州区清理的61件重复信访信访件,经集体研判后,按照诉求类别,逐一分办到部门和人员,采取领导包案、带案下访、挂牌督办等方式已全部化解。
“三牌”问责,让成效在一线彰显
信访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他们反映的信访问题能否安全及时公平公正处置。巴州区纪委建立“三牌”问责机制,严查信访举报处理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对办理不及时的给予“黄牌”提醒,督促办理;对信访问题化解不力,“一查了之、一回了之”的,给予“橙牌”警示,限期重新;对有案不查或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给予“红牌”问责,依规依纪严肃处理。
易查易核或急办件10日以内,一般信访件为30日以内,复杂信访件60日内办结。对确需延长时限办理的,必须告知信访人,争取得到信访人的理解和支持。对实名举报件实行分时段、分节点反馈受理情况、调查进度和调查结果,防止办理期间重复访、越级访。“在规定时限内我确实没将大佛寺村信访问题及时办理,同时也没有将延期办结的情况告知信访人,导致信访人重复信访。”回风街道纪工委因办件不及时受到“黄牌”提醒。
信访举报“一线”工作法,是改进工作作风、提升乡镇履职能力、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信访总量从2017年321件下降到2019年116件,重复访、越级访分别减少68.3%和67.5%,信访总量连续三年全市最低。(撰稿:陈余 党琴 审稿: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