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贫”有我①|吴平:“村民过上好日子,再苦再累都值得!”

来源:巴中市纪委监委浏览:11380次发布时间:2020-03-25 分享至:

吴平,市纪委监委机关驻巴州区化成镇白庙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带领干部群众修公路、改电网、发展特色产业,25户贫困户顺利实现脱贫,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2980元,2018年白庙村被评为“省级四好村”,2019年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11111111111111.jpg 

吴平(右一)到村民家中帮助解决具体困难

“吴书记,你说的到我屋里吃顿饭,你莫吹壳子哈!”

“吴书记,都在门口了,你还是进来喝口茶咯!”

“吴书记,最近咋长瘦了啊,你一天莫那么辛苦嘛!”

……

每每听到乡亲们这样和我打招呼,心里便涌起一股股暖流。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和乡亲们三年多的朝夕相处,他们早已把我当成了“自家人”。

新1.jpg

白庙村新貌

站在村头制高点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一座座巴山新居错落有致,一垄垄中药植物生机盎然,远处不时传来村民劳作时的欢声笑语,好一幅产村融合的美丽画卷。

看着眼前发生变化,我不禁想起刚到村里的情景。2017年5月,我被市纪委监委安排到白庙村担任第一书记,那片种上中药材的土地那时却是杂草丛生十分荒凉。我不禁纳闷:“好田好地不利用起来,这到底咋回事?”经过一番了解,原来2014年,该村引进业主发展园林、花卉、茵脆李等产业。几年下来,除了园林产业发展较好外,其他产业都没有发展起来,之前被寄予厚望的花卉产业,老板由于经营不善跑了路,欠下村民工资不说,还让流转的380多亩土地从此撂了荒。

接下来一个多月时间里,我走遍全村5个社,对村里的情况也慢慢熟悉起来。

白庙村紧挨着化湖风景区,村里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交通条件不错,全村438户共1328人,有贫困户25户80人,属非贫困村。村民生活虽然还不错,但由于前几届村委遗留不少问题,引得村民满腹牢骚,其中也包括那块流转的土地。

“这么好的地不用真是可惜了,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它发挥价值。”我和村两委一班人商量并征得村民们同意,决定将撂荒的土地重新整理,大力发展枳壳、姜黄、白芍等道地药材产业,目前已全部栽种完成。看到茵脆李市场行情好,去年我又招引业主,嫁接改良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今年就会有成效,我相信白庙村的李子会大受欢迎。”

产业11.jpg

白庙村产业

乡村旅游是白庙村又一道致富“好门路”。短短几年,村里便开了4家农家乐,一些村民在农家乐务工,加上农特产品销售,村民们高高兴兴地吃上了“旅游饭”。“农家小院”以农家菜为特色,年收入近40万元;“小湾子柴火庄”以本地柴火土鸡为特色,年收入也在30万元以上;“三槐堂”农家乐主打“十大碗”特色菜,深受游客好评。

22222222222.jpg

吴平(右二)指导中药材种植

作为第一书记,群众对我给予了太多的期盼,除了产业发展,还有不少急难愁盼的事儿。比如“1社入户道路未硬化居民出行不便”“5社群众用电无保障”等问题都亟待解决。我积极与区电业部门协调,动员村民筹集资金对村社电网进行改造;我与村两委筹资筹劳,运来砂石对近1.6公里泥泞道路进行改造,200多名群众出行再也不难了。此外,我还积极想办法解决贫困群众就近务工、资助困难群众石维刚的女儿上大学……

困难一个接一个解决,群众对我的认同感逐渐加深,我与乡亲们越走越近。2018年春节前夕,白庙村另一家帮扶单位巴州区七小的老师带着文艺节目来村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文艺演出活动,村民也积极参与,自编自演小品、相声、舞蹈等节目,看到乡亲们笑得那样欢畅,我感到格外的满足和自豪。

  “作为第一书记,看到村民都过上好日子,我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