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大地绿意浓——巴中市“十三五”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来源:巴中日报浏览:41274次发布时间:2020-12-17 分享至: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云良

“原来脏乱差,现在清净绿,津桥湖变了模样!”初冬时节,已经初步竣工的津桥湖与市民见面,在成为巴城新地标的同时,让广大市民有了休闲娱乐又一好去处。

回首往昔,津桥湖“脏、乱、差、黑、臭”让人不忍接近。如今摇身一变,柳叶低垂、道路干净、水面清澈。

津桥湖的“七十二变”,正是巴中生态环保向好的缩影。地处渠江上游、秦巴山麓的巴中,是国家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双重生态功能区,也是国家和省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域。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巴中这块革命老区、红色土壤上,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绿色,成为巴中“十三五”发展的底色!

践行“两山”理论

大环保格局基本形成

“绿色发展”是时代要求,也是巴中一以贯之的发展之要。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20177月,市委召开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加快绿色崛起,实现后发赶超”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举措。

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对巴中发展理念和目标提出了明确指向: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奋力走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

绿色发展,成为巴中最响亮的名片,也成为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大事。

责任落实不放松。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生态环境保护按“两个不低于”原则纳入对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在全省率先明确市、区县专职副书记分工负责环保工作,建立由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

环保上升新高度。各级党委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内容,列入党委中心组、各级党校和领导干部读书班学习研讨课题,并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市委对区县委书记月度重点工作点评会内容,做到当月点评的问题次月交账。

问责倒逼不手软。“十三五”以来,全市对生态环境损害和生态环保工作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先后问责。2017年以来就问责200余人,倒逼各级干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确保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工作落实。

巴中践行“两山理论”,大环保格局基本形成,收获满满——

20171010,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的2017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19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巴中市在列。

2017年,巴中首次进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20182019年持续稳定保持达标;截至20201031,巴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97.7%,同比2015年增长6.7%

地表水水质均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全面清除城市黑臭水体,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

这一方红色土地,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守住了巴中绿色生态本底,助推了巴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巴中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我是一名环保工作者,我的使命就是干好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刘永涛是一位“环保卫士”,在通江县生态环境局从事环境监察执法工作,30年如一日,只为守护绿水青山。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能仅靠一兵一卒、不能寄希望于一朝一夕。

在工作推进中,我市印发《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施方案》《打赢蓝天保卫战等“九个实施方案”》,明确污染防治攻坚的时间表、路线图;连续3年组织环境污染防治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数达到61个,总投资超过42.3亿元,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力有序推进。

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是保护绿水青山的有力“杀手锏”。“十三五”以来,我市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截至目前,中央环保督察移交209个群众信访举报问题整改完成97.6%,省环保督察移交352个问题整改完成95.7%,一大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身边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环保不仅有完善的措施,更有强有力的执法保障。在环保工作推进中,市委市政府始终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2019年,全市立案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案件80件,处罚款1100万元,分别是2014年新环保法实施前的2.5倍、15.4倍。

在我市,书记每月点评环保工作成“固定动作”。作为2017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整治任务,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问题突出。“越是难办,越是考验。”在201910月点评会上,市委书记罗增斌对滞后事项进行剖析式点评。

问题摆出来,关键是要解决。两个月过后,5条黑臭水体全面完成整治,通过生态环境部、四川省审核,达到销号标准,基本实现水清岸绿的整治目标。

类似于书记每月点评环保工作这种“固定动作”,“十三五”以来,在推进环保工作中,我市创新不断、机制渐全——

为强化环保法治保障,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并实施《巴中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巴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等一批环保地方法规进入人大审议或调研阶段,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首次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全市综合绩效目标考核,分值权重逐年增加;

在全省创新出台《突出环境问题督查办法(试行)》《重大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规定》《巴河流域水环境生态损害补偿办法》;

在全国率先探索中小学开设生态环保教育课程,并纳入中考范围……

一系列扎实的措施下,巴中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严守生态红线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们需要GDP,但是不要带污染的GDP。”今年921日,大型访谈节目《对话绿色先锋》第三季正式开启,首期访谈来到我市,市委书记罗增斌在解码巴中的“红绿蓝”时这样阐述巴中的发展之道。

巴中作为革命老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三区叠加”之地,发展的愿望迫切。但我市在开放合作、引进产业项目时严守环境准入条件。“十三五”以来,劝退或暂缓审批不符合产业政策或相关规划的项目7个,未引进一例高污染、高能耗企业。

一边做“减法”,一边又在做“加法”。

“十三五”以来,我市聚焦项目建设,完成汉巴南高速铁路南充至巴中段等101个重大项目的环评审批;全面完成巴城大佛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设施建设和6个城乡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民生实事;大力包装申报项目,总投资99.6亿元的43个项目进入中央、省项目储备库,总投资52.5亿元的巴中市水污染防治项目成功挤进省级盘子;共争取到位资金8.28亿元,连续3年组织生态环保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有效推动一大批生态环保项目实施。

环保项目扎实推进、退耕还林等让巴中绿意更浓。

“以前,为了填饱肚子,村民们砍树开荒,双山坪(小地名)都成了光头山。生态环境越来越差,山上两个堰塘都蓄不住水。”生态差了,十年九旱,生存问题接踵而至。谈起巴州区白庙乡柳林村往事,村民无一不摇头叹息。

退耕还林让柳林村有了新希望。原本风一吹就尘土飞扬的双山坪,如今漫山遍野绿色成黛。生态好了,搞养殖、种木耳……柳林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工作中,我们探索形成了‘十步工作法’‘三榜公示制度’‘三张清单制度’等典型经验。”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以来,在巩固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52.6万亩的基础上,我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24.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3%,夯实了生态本底。

有了绿色本底,巴中做起了绿色文章——

森林康养生机勃勃。“十三五”以来,全市创建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8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5个、森林小镇7个、森林人家30个、自然教育基地3个。2019年,全市大林业总产值达到193亿元。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十三五”以来,全市创新“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创办彩叶苗木专业合作社26个,发展核桃136万亩,建设以杜仲、青钱柳、枳壳、银杏等为主的各类木本中药材基地56万亩,发展以桤木、杨树等板材制造及家具家居产业为主的工业原料林228万亩,培育以香樟、银杏为主的珍稀用材林16万亩。

新兴业态不断催生。借力“丽水—巴中”东西部扶贫协作发展青花椒42.5万亩,产业覆盖200多个贫困村,整链打造彩色苗木产业集群,建成以木本花卉为代表的彩叶植物繁育和观赏基地8000亩、年产能1000万株的彩色苗木快繁组培中心。2019年,巴中市成功荣获“中国气候养生之都”康养品牌。

五年来,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这片革命红色大地上,绿色成为发展底色,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手抓、两手硬,绿色发展新路子越走越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向“十四五”,巴中生态环保工作又将走向何处?

聚焦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聚焦持续巩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加快推进美丽巴中建设,全力服务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聚焦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着力培育巴中特色生态文化……全市生态环保工作重点明确、目标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