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差异的本质

来源:巴中市纪委监委浏览:341675次发布时间:2020-10-29 分享至:

       我突然发现一个平常而又奇特的现象:一个单位几十号人马,文化水平差不多,能力水平差不多,工作经验差不多,开始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大家干着干着、走着走着,就在工作成效、政治成长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

是什么因素造就了这个本来没有多大差异的群体成员最后出现较大差异化变化呢?我通过研究与思考,发现造就这个差异的因素有三个,即认知与行动、格局与境界、学习与思考。

关于认知与行动

举一个例子。这单位中的某个人因为某件工作没有做好,被领导批评了。这个现象很普遍,几乎人人都遇到过。

这个人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

如果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对待这个问题,他会很坦然、很乐观地分析没有做好的原因:自己专业知识积累不够;自己工作经验不丰富;自己办这件事情时想着另外一件事情;昨晚与几个朋友在外玩久了,上班精力不集中等等。

他找到这些原因,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于是,他采取了积极的补救措施。开始涉猎一些专业书刊,遇到问题主动向老同志请教,做事时告诫自己不能一心二用,晚上尽量不外出,确保白天上班精力充沛。这样一来,他工作再也没有出过问题了,领导开始经常表扬他,不久,他又被提拔重用,他工作越干越有劲,老婆孩子以他为骄傲,亲戚朋友以他为榜样,他活得十分开心,他生命的天空阳光明媚。

另一种是用消极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他同样找出了很多原因,比如,他很委曲地觉得自己做得还可以,是领导有意为难自己;他很敏感把另外一些事情与这件事联系在一起,怀疑领导对自己有存见;他很沮丧地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连这点事都做不好,他甚至暗想一定有同事在背后嘲笑他;他很气愤地提前下了班,约几个朋友喝闷酒,他当着朋友的面报怨了很多。

他这样态度,导致的结果是:对工作越来越不上心,看领导越来越不顺眼,业务学习越来越没劲,对加班越来越反感。事隔不久,他又出错了,又被领导批评了,如此反复,后来碰到单位提拔干部,每次都没有他的份,他简直要疯掉。回到家里,他先是唉声叹气,后来把老婆孩子当出气筒,孩子越来越不亲近他,老婆对他也以牙还牙,他觉得生活对他太不公平,他生命的天空阴云密布。

由此可见,当人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起决定因素的首先是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和困难,上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人生出现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对事物认知的态度,二是自己认知事物后所采取的行动。

以积极的态度认知事物,就会关注内因,改变自我,宽容

外因,适应环境。只有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才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以消极的态度认知事物,就会忽略内因,怪罪外因。人是群体动物,是环境的产物。凡是遇事爱报怨环境、指责他人的人,最终注定平庸,甚至不幸。

故事讲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还有更精彩的在后面。

关于格局与境界

还是接着前面提到的这个人说。以消极态度看待问题的人命运已定,他就这样玩完了自己的人生,没有必要再说他的事情了。但以积极态度看待问题,并采取积极行动的那个人,他成功了,当官了,他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我还得往下讲下去。

一个人当官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他认为当官是领导的认可,是组织的栽培,他以感恩之心,更加注重提升自己,更加努力工作;他认为当官就是责任,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他爱民如子,平易近人,非常勤政;他深知权力是把双刃剑,他谨慎用权,非常廉洁;他明白领导就是示范,特别注重个人修养,高度重视家风家教,敬畏党纪国法,生活作风十分正派。

生活回报他的是:被组织信任,受群众爱戴,身体健康,心情快乐,家庭幸福,子女成长。

第二种情况:他认为这个官是个人奋斗出来的,是自己能力强的标志,他开始自我膨胀;他认为当官的目的是为了光宗耀祖,是为了衣锦还乡,他开始颐指气使,官气十足;他认为官要越当越大才过瘾,开始跑官要官,拉票贿选;他认为人生应该富贵双全,他不满足自己的薪水收入,开始收受贿赂、插手工程,大肆敛财;他觉得人生得意须尽欢,于是爱了上灯红酒绿,学会了权色交易。

生活回报他的是:民情激愤,罢官夺职,锒铛入狱,妻离子散,父母蒙羞,身败名裂。

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后果的原因是什么?

是格局和境界!格局大的人境界自然就高,境界高的人格局自然就大。格局和境界,取决于个人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有两个标尺,一个标尺是物质,一个标尺是精神。追求物质的人,注定格局不大、境界不高。因为追求物质的背后是欲望,欲望的实质是贪婪,欲望控制得好就是动力,控制不住就是心魔。所以,一个为官者,如果把名利作为价值取向,迷恋于物质追求,最终会走向深渊,堕入悬崖。精神是高于物质层面的物质,精神背后是奉献和付出,是志向和理想,追求志向和理想的人,能在贫穷面前“不改其乐”“贫贱不移”,能在财富面前“富贵不淫”“淡泊明志”。所以,追求精神的人,注定格局大、境界高,不为物质所累。一个为官者,如果把为民服务和实现人生理想作为价值追求,他就会看透名利,永不迷失方向,永不丧失节操。

关于学习与思考

人的价值取向来源于心灵的感应、思想的自觉。心灵感应、思想自觉来源于学习与思考。我们的头脑就是一个仓库,让这个仓库装满粮食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涉猎知识的广度决定仓库粮食的品种和数量。不爱学习的人,头脑的仓库经常是空的,随时都有饥荒感,随时都可能挨饿。知识面窄的人,头脑仓库的粮食品种就不多,自己就会吃得单一,营养不良。学会思考,就是随时整理、翻晒头脑仓库中的粮食,就是把储存的粮食加工成美味。

学习和思考必须养成习惯。在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特别是手机成为日常工具后,学习变得更加便捷。但是,通过手机获取的往往不是知识,而是常识、是娱乐、是断章取义。这些零散的东西,大多是表象的、肤浅的、无用的,把我们头脑的仓库搞得像个杂货间。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要把读书当成爱好,要让读书成为习惯。唯有持久,日积月累,方能体味丰收的喜悦。思考,是与智者的交流与碰撞,是与圣者的倾诉与轻叹,是与哲人的探讨与争论,是发呆之后的喜悦,是迷茫之后的顿悟。要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姿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综上所述,认知与行动、格局与境界、学习与思考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差异的本质原因。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对事物的理性认知,以及认知之后的积极行动。一个人的卓越,取决于正确的价值判断,以及判断后对格局与境界的坚守。理性的认知、积极的行动、正确的价值判断,来源于学习与思考,学习是通向成功的路径,思考是造就卓越的熔炉。

(作者系巴中市纪委监委驻市生态环境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蒲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