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阮元:男儿立志初生日 乳饱饴甘便要廉

来源:中央纪检网浏览:17725次发布时间:2017-02-20 分享至:

阮元

  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江苏扬州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充詹事,升内阁学士。外放历鲁、浙学政,浙、赣、豫巡抚,漕运、湖广、两广、云贵总督。入朝,拜体仁阁大学士。归田时授太保衔,晋加太傅。卒谥文达。有“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之美誉。

  阮元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始终坚持学术研究,不仅整理刊布了大量文化典籍,如《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经籍纂诂》《皇清经解》等,而且还撰写了诸多论著,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清史稿》称他:“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更称其为“领袖一世,实清代经学名臣最后一重镇”。

阮元家庙及宅第

  阮元家庙及宅第,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毓贤街8号。建筑群坐北朝南。正门西墙嵌有“太傅文达阮公家庙”石匾,对面墙壁嵌有道光御赐“出门见禧”砖刻。内分中东西三路。

  中路前两进为门厅,后一进为享堂,依次悬“阮元家庙”“克遵儒风”“忠孝节义”等匾额,有“鲁浙试文章,杜绝院棚关节;江湖种芦稻,筹开祭瞻章程”等楹联。东西两路建筑皆六进,前五进为族中子弟读书食宿之所,亦有阮元子孙作书房、琴室、宿舍等用。其中,东宅第墙上嵌有“官批阮氏义产章程”石刻。东宅第末一进为奉恩楼,曾是阮元珍藏御赐品所在;西宅第末一进为“隋文选楼”,楼上供奉曹宪、李善等“文选学”大师牌位,余屋皆作收藏书籍、碑帖和钟鼎彝器、石刻等用,今辟有展厅。

阮元家规家训

  阮元一生勤勉,廉洁自律,有较高的威望和成就。这与他个人的才智与品行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与阮氏一族的家风家教息息相关。

  阮元家族并没有“治家格言”一类完整的家训文本,但阮元父亲阮承信及阮元本人都有许多关于治家教子的训诫和诗句,构成了阮氏特有的“家训文化”,如“读书当明体达用,徒钻时艺无益也”“秋斋展卷一灯青,儿辈须教得此情”“男儿立志初生日,乳饱饴甘便要廉”“睦族敦亲尊祖训,尊贤敬老葆宗风”“眼前皆赤子,头上是青天”等。

  这些家训以“孝悌、励志、务实、清廉”等为核心理念,代代规范、教化着阮氏子孙,传承至今。

  ●视频脚本

江苏扬州阮元:男儿立志初生日 乳饱饴甘便要廉

  杭州西湖,风景如画。

阮公墩

  湖中三岛之一的阮公墩,犹如碧玉盘中闪烁着的一块晶莹翡翠。这是嘉庆初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堆积的淤泥形成的,如今,已成为西湖著名的文化旅游胜景之一。

  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扬州人。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进士后,历任学政、巡抚、总督,后入朝拜体仁阁大学士,晋太傅。《清史稿·阮元传》有“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之美称。

  他在教育、治水、禁烟、御侮、剿盗、赈灾等方面,政绩突出。

  他学识广博,著作等身,在思想文化领域成就卓越,成为乾嘉学派的后起之秀和扬州学派的领袖。

  他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锐意创新的治学精神、实事求是的治学风范影响了后世无数学者。梁启超曾赞扬他“任封疆数十年,到处提倡学问……学风皆受其影响。其于学亦实有心得,为达官中之真学者”。

一、为人孝悌崇学

  阮元一生,可谓政绩生辉,文心出彩,官场敬佩,民心拥戴。这样的人生成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人生彩绘,更是一个家族精神家园的纵深风景。其中,阮氏家族的家规家教是阮元的心灵支撑,为他的人生提供了富足的营养。

  励志向学

  阮元幼时有口吃的毛病,去私塾读书,常常受到同窗的嘲笑,老师要求也严,故而心有畏惧,不想读书。母亲了解缘故后面色凝重,厉声说,自古英才出严师……口诎、友讥,难倒你了么?来,母亲与你一同诵读。母亲的教育对阮元产生了很大影响,励志向学成了他毕生的追求。后来,他也把这种求学精神传给子孙。

  “秋斋展卷一灯青,儿辈须教得此情,且向今宵探消息,东窗西户读书声。”这是某个秋夜,风清月朗,阮元听着三个儿子琅琅读书声,兴致所至,有感而发。

  为了鞭策儿子苦读,他还撰写了“欢喜性生方嗜学,和平心定即修身”的楹联悬挂于塾中。“读书明体达用,徒钻时艺无益也。”对于治学方向,阮元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让儿子阮福改学经史诗文,强调族中子弟可以不学八股不入仕,但不可无所用心、不学无术,成为饵名钓禄之徒。

  不光对家族子弟有这样的治学要求,对社会青年亦有同样的倡导。他在杭州创建“诂经精舍”,在广州建立“学海堂”。在这两所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型学校里,不讲八股制艺,而是开设十三经、四史、《文选》等各种专题课,指导学生掌握经学、史学、文学、数学、地理等领域的知识,还教授工程技艺等技能,培养了一大批术有专长、学有成就的青年学者。

  孝亲敬长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孝悌”思想具有鲜明的儒家文化特色。身为大儒的阮元对“孝悌”思想十分推崇,《〈孝经〉解》和《曾子十篇注释》时时相随,以实际行动践行孝道。

  阮元对于父辈师长总是心怀感恩。归家视亲,携礼奉献于慈父膝前;自己的生日,隐居竹林以清茶自贺,父亲的生日则邀亲朋以诗庆寿;父亲逝世后,为怀念父母,阮元写下《诰封光禄大夫户部左侍郎显考湘圃府君显妣一品夫人林夫人行状》近8000字祭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对待老师,阮元同样知恩图报。阮元外放任浙江学政时,他为当年乡试时的房师孙梅的《四六丛话》欣然作序;为报幼年业师乔椿龄之恩,阮元督学山东时,延聘于幕中,悉心照顾……阮元的一举一动皆发自内心,清廉有为、忠孝两全,被后人颂为典范。

  崇学博瞻

  阮元在日理万机的督抚从政之余,勤学苦读,著书立说、刊印经籍,刊印或编著了《经籍纂诂》《皇清经解》《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畴人传》《宛委别藏》《揅经室集》等著作3600多卷,涉及经学、哲学、语言学、金石学、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诸多门类。学有本原,博瞻通贯,穷极隐微,有所发明,是他的治学特点。另一方面,阮元思想开通,治学汇通。他力改空虚不实、脱离社会的学风弊病,团结一大批江浙粤的学者,由脱离现实之考据转为务实之实践,以新的价值取向,确立新的学术模式,把汉学推崇的“实事求是,推明古训”作为经学研究的宗旨和方法,尊重史实,汉宋兼采,贴近实际,强调人性化和社会公德,关注国计民生和百姓疾苦,从而成为乾嘉学派的后起之秀和集大成者。

《揅经室集》

  阮元还胸襟开阔,不拘一格选择人才,灵活变通培育人才。嘉庆二年(1797年)四月,身为浙江学政的阮元,在台州发现了精于天文和数学的周治平。但周因八股文做得极差,连入学当生员的资格都没有考上。阮元惜才难得,以其数学单科成绩优异,特许入学,后又招入“诂经精舍”。看到他写的文章,觉得周能够融合中西学说,其理甚明,采用其精彩文字辑入《畴人传》。阮元说,撰这本书,得周治平参校之力甚多,并以诗赠之:“中法原居西法先,何人能测九重天。谁知处士巾山下,独闭空斋画大圆。”

  浙江大学教授 蔡天新:

  《畴人传》记录了37位外国的科学家,这一点非常难得。当时闭关锁国,外国的这些东西不太好介绍。但是阮元当时地位比较高,眼界也比较高,介绍了阿基米德、哥白尼,还有欧基米德这些科学家。

隋文选楼

  阮元还是藏书大家。嘉庆九年(1804年),他在家庙西侧建“隋文选楼”,以纪念扬州藉曹宪、李善两位《昭明文选》大家。其中存书2589种,所藏宋元精椠旧本、钟鼎古器若干,多为传世之宝和孤本藏书,并在每种书目下注明作者和版本流传情况,以及精当的内容提要。由于阮元为官为学为人都令人仰慕,所以“隋文选楼”一度成为文人雅士相聚的场所,接待过一大批像梁章钜、龚自珍、伊秉绶、林则徐等清代名人、学者。

二、为官清廉务实

  清廉,是阮氏家教的核心内容。道光元年(1821年)在广东任上,阮元执掌六处官印。就在这年,他的次子阮福生下一个男孩,同僚属下,纷纷前来祝贺。对于贺礼,阮元一概拒绝。次年,孙儿抓周之日,他用红笺写下了一首诗:“翡翠珊瑚列满盘,不教尔手亦相拈。男儿立志初生日,乳饱饴甘便要廉。”在阮元家庙,这样的诗句楹联并不少见,“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六子三孙满庭爱日,一琴十鼓两袖清风”,这些语重心长的文字,体现了阮氏家族对清正廉洁的自觉追求。

  清廉,是阮氏家族一贯的家风。阮元的祖父官至参将,虽掌握大权,却能施以仁政;掌控着军饷,却坚持廉洁奉公,以致退休归里后,家无恒产,窘迫时,夜无贮粮。阮元的父亲阮承信,因家境贫困,放弃入仕之途。但他穷不失志,尤重子弟教育。教读“明体达用”圣贤书,劝做“当为翰林”正派人。阮元为官时,他从不因子荣自觉身贵,而是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教子清廉。

  阮元在浙江学政任上时,有老朋友来看望他父亲,赠千金为他贺寿,阮承信毫不客气斥责此人说,我生平耻于收受不义之财,所以一直贫穷。你今日为我贺寿,赠我重金,是何缘故?如果你有求我儿子,他受朝廷重恩,清廉犹不足报答,怎么可能糟蹋自己?你以礼来,我以礼相待;你以贿来,难道是想受国法制裁?一番话掷地有声,行贿者谢罪而退。

  一个高尚的背影是儿女心中的一脉青山。有这样的父亲做表率,阮元的清廉不是一般的自觉,而是一种高度的自警、自爱和自尊。

  他不但自己以身作则,而且从严治贪,毫不手软。杭州税关北新关官吏横行霸道,胥吏勾结为奸。阮元上任后,严格法纪,痛惩宿习。官吏中刁顽之辈不敢妄为,商贾士民车船畅通无阻。

  历来赈灾多为施粥,阮元为了更好地救济灾民,改施粥为施钱粮。但又怕此法一行,贪官污吏中饱私囊。他饬令各县,将县、村、户人口,每月每户赈银、赈米数等书榜张挂,增加透明度。阮元自己还亲赴乡村僻谷核榜巡查,核毕乃去。

  扬州学派研究会会长 赵昌智 :

  阮元的“廉”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治家严,这可以从他对孙儿抓周题诗、致仕后管束家人的书信当中看出来;二是治吏严,这可以从他在浙江依斗定尺、巡查浙署各个仓库亏损等中看出来;三是律己严,从他过生日茶隐一日,不买诸生的文物,可看出他对自己的要求很严。他一生在仕途五十年,但他没有建私人园林,因为他的钱多用于编书刻书上,并无余钱。所以乾隆夸他“明白老实”,嘉庆评价他“有守有为、清俭持躬”。

三、家风润泽后人

  蹄花开处,书香弥散。家训传世,清风化雨。待到阮元的儿子阮常生为官时,时以家训自励。阮常生奉命办理宝华裕吉地工程,自己出钱租车,携同老仆住在村民土屋中,自己烧饭做菜,从不打扰乡民。他出任清河道台时,权钱在手,但巡查所辖府州时,皆是轻车简从。严冬之夜,巡查各堡,仅备用一部驿车、两匹马,两个仆人随行,宛若兄弟赶集。

阮常生出行漫画

  阮元次子阮福谨记“可不学八股,不可不学无术”的教诲,不做“饵名钓禄”之徒,遵父命改学经史诸文,撰有《孝经义疏》《两浙金石志补遗》《滇南金石录》等著作,成为名副其实的学问家。

  阮元的家风和学风还惠及他的门生弟子。梁启超曾在阮元在广州兴办的“学海堂”求学,励志读书,精研汉学,汇通古籍,萌发了“弃帖括之志”和“史学革命”的主张,成为清末学术大家和变法志士。

  曾任“学海堂”堂长的邹伯奇,得益于“学海堂”的学习,遵照先师师训,不惟八股,融合中西,崇尚科技,务求实学,投身于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等的制作实践,被世人称为“中国照相机之父”,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研究墨学第一人。

  当代的阮元家族的后人中,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先生是主要代表。他是同济大学古建筑专业的教授。改革开放之初,阮教授奔走大江南北,为保护江苏周庄、山西平遥、云南丽江等古城古镇的文化遗存做了重要贡献。

  阮元第五代孙、同济大学教授 阮仪三:

  (中国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先生就对我说,你的老祖阮元,每到一个地方任地方大员的时候,非常注重地方文化的发展,你这个后人也要秉承你老祖宗的遗志。我自己在这个当中,也受到很大的激励。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留住乡愁。我对乡愁的理解就是说,青少年时代或者说过去的时代,你对你的那种历史环境的留恋和关怀,而这种历史环境在即将消失的时候,我们把它抢救下来,把它维护下来,就在某种意义上留住了你的乡愁。先要留住乡,才能有愁。

  时代在前进,岁月在变迁,但阮元的家风家训,却像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城堡,依然那么坚毅、那么牢固地屹立在后人心间。

阮元家庙内阮元半身塑像

  ●阮元家规家训摘编

孝 悌

  克己行孝,言传身教。

  ——摘自阮元《曾子十篇注释》

  【译文】

  约束自身的言行,奉行孝道;对后辈不仅要以言语相教,更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亲身示范。

  孝弟为人之本,君子务本为急。

  ——摘自阮元《曾子十篇注释》

  【译文】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做人的根本;有才德的人致力于这一根本,紧急迫切,从不懈怠。

  睦族敦亲尊祖训,尊贤敬老葆宗风。

  ——摘自“太傅文达阮公家庙”楹联

  【译文】

  和睦家族、厚爱父母,要遵照先祖的遗训;尊重乡贤、孝敬老人,保持和传承宗族的遗风。

  博闻强识敦行不怠,恭敬撙节①复让明礼。

  ——摘自阮锡安编《阮元诗书画印选》

  【注释】

  ①撙(zǔn)节:节制;节约;调节。《礼记·曲礼上》:“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译文】

  有广博的见识、良好的记忆力,做事勤勉不懈;时时尊敬长辈,约束自己的行为,要谦让、知礼仪。

 

尚 学

  秋斋展卷一灯青①,儿辈须教得此情;

  且向今宵探消息,东窗西户读书声。

  ——摘自阮元《揅经室集·示儿诗》

  【注释】

  ①灯青:即为“青灯”,史有“青灯黄卷”的说法,谓指光线青荧的油灯和纸张泛黄的书卷。

  【译文】

  古来七月开秋学,夜晚,学舍中的学童仍在青荧的油灯下打开书本学习;今日,应当教育儿孙们也能有这样的情致和兴味。姑且于今夜到家塾的学舍去,试探一下儿孙们的学习情况;人未走进学舍,已经听到东西窗户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

  欢喜性生方嗜学,和平心定即修身。

  ——摘自阮福辑《揅经室·训子文笔》

  【译文】

  有了喜爱读书的性情,方能产生好学的动力;具备心平气和、心神安定的气度,就是修养身心的功夫。

  种树似求田舍乐,读书须得性情闲。

  ——摘自阮福辑《揅经室·训子文笔》

  【译文】

  植树,像是追求农家乐;读书,须有宁静闲适的心情。

  半日静坐,十年读书。

  ——摘自阮锡安编《阮元诗书画印选》

  【译文】

  静坐耐得半日,方为养生有功;读书坚持十年,方能治学有成。

  未闻乐事心先喜,每见奇书手自抄。

  ——摘自阮锡安编《阮元诗书画印选》

  【译文】

  并没有听到高兴快乐的事,但事先内心安乐;每当看到稀罕的书都要亲手抄录,以备研学致用。

阮元家庙及宅第·揅经室

规 约

  家塾课族中子弟读书,如有行不端不孝不弟者,尊长传至祠庙分别惩处。

  ——摘自《官批阮氏义产章程》

  【译文】

  在家塾中教育子弟读书,如有行为不端正,不孝敬长辈,不友爱兄弟的人,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移置家祠分别处罚。

  子弟艺业之费,如浪用无存及博弈好饮滋事者尊长传至祠庙分别责惩处置。

  ——摘自《官批阮氏义产章程》

  【译文】

  捐助族中子弟从事才艺学习的费用,如有浪用一空以及用来吃喝赌博、滋生事端的人,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传召到家祠加以追究和惩处。

 

清 廉

  翡翠珊瑚列满盘,不教尔手亦相拈。

  男儿立志初生日,乳饱饴甘便要廉。

  ——摘自阮福辑《揅经室·训子文笔》

  【译文】

  抓周用的托盘上陈列着满盘的翡翠珊瑚,不教导的话,小孩的手就会去抓取。

  男儿成才要从小立定志向,喝足了甘甜的乳汁,便要追求廉洁的品性。

  【解读】

  道光元年(1821)十月,阮元的四孙诞生,他担心其子阮福娇惯幼儿,同时表明对刚出世的孙儿的期望,于次年在孙儿抓周当日,特意用红笺写下这首诗,告诫子孙从小就要做廉洁守纪的人。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摘自阮锡安编《阮元诗书画印选》

  【译文】

  心胸似春风大方雅正,能包容世间万千生物;文笔如秋水明净澄澈,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

  六子三孙满庭爱日①,一琴十鼓两袖清风。

  ——摘自阮锡安编《阮元诗书画印选》

  【注释】

  ①爱日:汉扬雄 《法言·孝至》:“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不可得而久者,事亲之谓也,孝子爱日。”后指子女供养父母的时日。

  【译文】

  居家,满堂儿孙均有孝心,充满天伦之乐;为官清正廉洁,除了两袖清风外,别无他求。

 

务 实

  读书当明体达用,徒钻时艺①无益也。

  ——摘自阮元《显考湘圃君显妣林夫人行状》

  【注释】

  ①时艺,即时文,指当时科举考试的八股文。

  【译文】

  读书要明白儒家义理这个“体”,达到民安国治这个“用”,空费心力钻研科举八股文是没有好处的。

  讲学是非宜实事,读书愚智在虚心。

  ——摘自阮元《揅经室集》

  【译文】

  课堂讲学,对正确与错误的争论,要实事求是;读书学习,是无知无识,还是有才有识,关键在于能不能虚心好学。

  (整理:阮元第六代孙 阮锡安  指导老师:扬州大学教授 刘立人)

阮元行书七绝团扇面

  ●专家观点

王章涛:五世廉俭 一脉相承

  阮元家规不成系统,但是有三种文献资料有此承载。一是阮元次子阮福晚年编写的《揅经室·训子文笔》;二是阮元参与拟定的《官批阮氏义产章程》;三是阮元诗文集(含家书与各种墨迹)中大量的治家格言和文教、政教条规及理论,并能秉持“推明古训,实事求是”的主旨,拓展到经世致用的层面上,阐发并实践其治家、治国理念。

  阮元的祖父阮玉堂,武进士出身,官至参将(正三品武官)。为官克遵职守,虽掌军权,但施以仁政,廉洁奉公,以致退休归里后,家无恒产,窘时无贮粮。

  父阮承信,监生出身,因家贫,弃科试入仕之途,充商幕,养家糊口。但他穷不失志,尤注重子弟的教育。他指导子弟读司马光《资治通鉴》,于成败治乱,战阵谋略,往往纵横辩论,随方指援,期望子弟学有所成。教子弟读欧阳修《纵囚论》、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等篇,向他们传导读书“当明体达用,徒钻时艺无益”的道理。日后,他的儿子阮元贵为大官,他严于律已,教子正直、清廉。阮元出任浙江学政时,有老友晤阮承信,赠千金贺寿。阮承信怒斥道:“吾生平耻苟得财,故贫耳,君奈何无故而为我寿,不恤千金。若有乞于吾子,吾子受朝廷重恩,清廉犹不足报万一,而以此污之乎!”字字掷地有声,行贿者谢罪而退。待到阮元巡抚浙江时,阮承信多次捐金主持救灾赈济诸善事。他对阮元说:“吾为汝俭省廉俸而积之者,今用以赈饥民,得用之之道矣。”阮承信认为关榷乃维系国脉通畅之大事,论道:“宽以惠商,严以御下,治榷之道也。”当时杭州税关北新关如同老虎口,胥吏勾结为奸,当官者或同流合污,或昏庸渎职,造成关吏敲诈勒索,如同白日抢劫。阮元探访到北新关弊端,立即严格法纪,痛惩宿习,关吏不敢贪赃枉法,商贾与百姓车船畅通无阻。阮元特意作一招贴高挂于关门,使人共监察。文曰:“古者关无征,后世不得已而设关,当知此意也;国家赋有式,小民如其分以输赋,可使之怨乎?”时人乐钧、谭光祥都有诗实录阮元抚浙前后北新关的情况,之前是“关吏猛如虎”,之后是“关吏豪搜弊已除”。口碑则有“此前商旅百姓怕关吏,此后关吏怕商旅百姓”的街谈巷议。

  阮元做官,则忠于职守,广施仁政,秉公执法。为学,则汉宋兼采,古今文持平,中西汇通,致力于经世致用;处世,则心态平和,睦邻友好,关心民间疾苦,注重平民、劳动者和商户的利益;治家,则处理事务既果断,又能变通,清肃家风,严格家规,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和管束。今见阮元的一些家书,字里行间颇多隶属于家规、家训范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一是要求家属严格管教子弟,不许与坏人来往;二是严驭家人(指聘用的管事人员),及时惩治家人仗势违法乱纪的行迹;三是严格义庄经济收入管理、入账情况,意在保证家祠、家庙及其他族中公益事的开销;四是关爱家族中诸子弟、亲属的工作、生活情况。另外还有许多关注社会问题,如水患、义冢等事。

  阮元长子阮常生牢记家规家训。他服官户曹十五六年,除俸禄外,虽一丝一粟也不取。逢公差外出办事,宿于村民土屋中,由随行老仆烧饭做菜,绝不打扰乡民,也不惊动地方官府。阮常生升任道台署按察使后,巡行所管辖府、州、县,皆免去舆卫,裁减随员,不张扬,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务。寒冬,夜巡各堡,仅备用一部驿站专用车和两匹马,随行仆人一二员,人不知为监司大员。他慎起居,节饮食,从不以大员子弟而骄横、奢侈,一件皮衣穿了30年。每日公务稍暇,即督课诸子,亲为讲解,三四更天方睡觉,寒暑无间断。日后常生子恩海等做官后,也都是奉公守纪、尽职廉洁的好官员。

  从阮玉堂、阮承信、阮元、阮常生、阮恩海等阮氏家族五世代表人物的事迹、操行来看,一脉相承,足见其家风之清、家规之严、家训之诚实,堪为模范。特别强调的是,阮元家规、家训并未局限于“家”,而是放眼于“国”。这个家族的成长环境,造就了许多优秀代表人物,他们又创建了许多报效国家、关心世事、爱护百姓的业绩。这个家族在“忠孝节义”上的杰出表现,植根于儒学“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家风家教方面深厚持久的力量。(扬州学者、扬州阮元文化研究所所长 王章涛)

陈东辉:可不学八股,不可不学无术——阮元家风与诂经精舍

  阮元既是清代中后期的封疆大吏,同时又是学识博洽、著述等身的大师鸿儒,在经学、哲学、文学、史学、训诂、文字、校勘、金石、书画、历算、舆地等领域均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乾嘉学派的后起之秀和扬州学派的中坚人物。

  除了政绩、学术之外,阮元为官勤勉,廉洁自律,教子有方。目前陈列于阮元家庙东宅地第二进院中的《官批阮氏义产章程》石碑中,就涉及有阮元对于子弟读书的严格规范和纪律要求。同时,阮元曾针对二儿子阮福“习制举业不工”的实际情况,专门作了“可不学八股,不可不学无术”之训语。

  阮元不但是这么教育子弟的,而且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中的重大贡献之一,是在杭州创建了著名的诂经精舍。首先,诂经精舍这一名称就反映了经学在该书院中的崇高地位。诂经精舍的教学内容颇具特色。据孙星衍《诂经精舍题名碑记》记载:“其课士,月一番,三人者迭为命题评文之主,问以十三经、三史疑义,旁及小学、天部、地理、算法、词章,各听搜讨书、传条对,以观其识,不用扃试糊名之法。暇日聚徒,讲议服物典章,辩难同异,以附古人教学、藏修、息游之旨。”可见诂经精舍在教学内容上不重八股,而是高度重视经古之学。

  同时,诂经精舍不仅是一所教育机构,而且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诂经精舍文集》所汇编的不但是肄业生徒课艺之佳作,而且也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阮元“可不学八股,不可不学无术”的思想指导下,诂经精舍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人才。学识博洽的讲学者与成绩优异的肄业者大大提高了精舍的教育和学术水平,而精舍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和浓厚的学术空气又反过来促进了人才的更快成长。诂经精舍从开办到结束跨越百余年,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为浙江和全国培养了大批学术人才。

  许多受业于精舍之学者,都能在以后的课士生涯中推广母校的教学方法,把精舍的优良学风弘扬到其他书院。这些书院的课程设置,表现出力破书院积习,发扬经世致用学风的进步倾向。阮元关于子弟教育之家训,能够推及于书院,又能进一步影响一方风气,这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思考和启迪。(浙江大学教授 陈东辉)

阮仪三:百年传家风 后庆先人德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著名央视节目主持人杨澜在与我关于古城保护对话采访时,问我作为阮元的子孙,家训是什么?怎样秉承?我说,听我父亲讲过,先祖阮公的家训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词:孝悌、励志、规约、清廉、务实。阮元家训虽然没有独立成文,但其次子阮福编辑有《揅经室·训子文笔》。这本书从阮公著述中,爬梳整理,精摘慎选,颇有特点,里面的几则家风故事读来深受启发和教益。

  第一、励儿读书立其志。先祖阮公通过苦读勤学才达致不凡成就,所以他对子弟的教育中也非常重视引导他们读书。嘉庆十六年(1811年)某秋夜,阮公听他的三个儿子读书,有感而发:“秋斋展卷一灯青,儿辈须教得此情。且向今宵探消息,东窗西户读书声。”诗中“灯青”指“青灯”,通常有“青灯黄卷”的说法,借指光线青荧的油灯和纸张泛黄的书卷,比喻清苦的攻读生活。阮元以此教导儿辈要知晓读书的清苦,只有苦尽甘来,才能有所成就。为了坚定诸儿苦读意志,阮公特书楹联:“欢喜性生方嗜学,和平心定即修身”悬挂于塾中,以资鞭策。在阮公的循循善诱和辛勤培育下,阮公的几个儿子都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个个都有著述存世。其中次子阮福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问家,除撰有《孝经义疏》《两浙金石志补遗》《滇南金石录》外,还编有《文笔考》《楚中文笔》等25卷,实践了阮公对子弟“可不学八股,不可不学无术”的期许。幸喜的是励儿读书的家风,由我父亲传承给我们。读书成为了我们的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一种乐趣,使得我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相关著作问世。

  第二,《章程》规约寄予情。值得一提的是,阮公的叔父阮鸿按阮公旨意上报的《官批阮氏义产章程》,十六条中有三条与家中子弟读书相关,即一设家塾课子弟读书,一给子弟艺业费,一助族中考费。以《章程》的形式明确规定给子弟读书捐助费用,足见阮公的这份拳拳孺摹之情和对本族后辈的殷切期盼。在《官批阮氏义产章程》中,阮公还把对子弟的德行要求书于其中,如“家塾课族中子弟读书,如有行不端不孝不弟者,尊长传至祠庙分别惩处”;“子弟艺业之费,如浪用无存及博弈好饮滋事者,尊长传至祠庙分别责惩处置”。以此教化子孙清白家风不可败坏,世代相传。《官批阮氏义产章程》虽是一、二百年前的事,但其中的家规至今仍然管用。我经常告诫我的子孙:“我可以帮助你们完成学业,但你们必须铭记祖训,遵守礼法,修身养性,心无旁骛,专心致学,把自己锻炼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第三,自小清明做人廉。身为大儒的阮公训教子孙,不止于口,更是从身边细小的事做起。道光元年(1821)十月,时任两广总督的他代理两广盐政、广东巡抚、太平关税务、广东学政、粤海关税务长官,同时执掌六处官印,可谓官高爵显,实权在握。就在这月二十六日,阮公次子阮福生子,为阮公第四孙。同僚属下闻知总督大人又添儿孙之喜,纷纷奔走相告,前来送礼祝贺。阮公劝其免俗,贺礼一概拒绝。再说阮福添了儿子后,喜在脸上、爱在心上,左抱右拥乐此不疲。阮公担心他娇惯幼儿,次年在孙儿抓周当日,特意用红笺写了一首诗给他,表明对孙儿的殷切希望:“翡翠珊瑚列满盘,不教尔手亦相拈。男儿立志初生日,乳饱饴甘便要廉。”这是阮公对其所有子弟的告诫之语,希望他们从小知廉耻、养廉心,拒绝贪婪,这样长大后才能淡泊明志、行稳致远。

  第四,以身示“孝”树典范。常言道:“百事德为本,百善孝为先。”阮元在训子教化中也有不少倡德行孝的故事。阮元十分推崇“孝悌”思想,并将《曾子十篇注释》“时时自随”,以实际行动“克己行孝”,身体力行。当阮公在仕途上获得成就时,不忘父亲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自己每逢生日即作“竹林茶隐”,父亲的生日则邀亲朋以诗庆寿。特别是父亲逝世后,为怀念父母写下的《诰封光禄大夫户部左侍郎显考湘圃府君显妣一品夫人林夫人行状》的近8000字祭文,其情切切,其语哀哀,催人泪下。事父至孝,庐墓雷塘三年。阮元对于自己的老师如孙梅、乔椿龄等也是十分尊敬,成人后对他们关爱有加。

  第五,因材施教育人才。自古以来,读书人把入仕看作是第一追求。但阮元清楚当时的教育弊端,他注重从经史百家入手,培养具备经世之才的干练官员。阮公对子弟,一改士绅、官宦人家的常规做法,认为可以不学八股不入仕,但不可无所用心、不学无术,成饵名钓禄之徒。以阮福为例,道光四年(1824年)阮元就阮福“习制举业不工”所训语,针对其知识结构,命其寄读于广州学海堂。学海堂是阮公创立杭州诂经精舍后,创办的又一座开设经史诸子学、古诗文词赋、天文、历法、算学等专修课的学校。为培养阮福的思辩能力,尽快提高他的经史诸学水平,阮公经常与阮福论学,一步步引导其成长成才。

  阮公“励儿读书立其志;《章程》规约寄予情;自小清明做人廉;以身示“孝”树典范;因材施教育人才”的故事,是阮公家风的真实缩影,是阮公精神的鲜明写照,更是阮公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厚遗产,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地薪火相传和发扬广大。(阮元第五代孙、同济大学教授 阮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