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汪山土库:操修淳笃 矩范严明

浏览:14509次发布时间:2017-03-27 分享至:

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汪山岗,始建于道光元年(1821年),历时近半个世纪,于同治年间落成。

  汪山土库属砖、木结构建筑群,因其坐落于大塘“汪山”,赣语地区多把大型的青砖瓦房称为“土库”,由此得名。整个土库建筑坐北朝南,依山枕水,以祖堂为中心,东西两侧一字排开,占地108亩,内有房屋25幢,1443间,大小天井572个。建筑结构采取外墙青砖立斗灌土,墙内侧定磉立柱承重的形式。外观青砖黛瓦,封火山墙,气势恢宏,巍伟壮观。内部巷道纵横、花楼重门,身置其中,冬暖夏凉,舒适宜人。木雕、石雕、砖雕等皆精美绝伦,神采飞扬。

  汪山土库集宫廷建筑、徽派建筑、园林建筑、围屋建筑之精粹,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是赣鄱地区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2004年汪山土库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2006年被列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山土库程氏家族

  汪山土库程氏家族原居安徽歙县,唐末迁居南昌城西新建竹园,明正德年间迁居大汪山,至清乾嘉时期,家族始盛。嘉庆五年至宣统二年100多年间,共出举人21名,进士7名,翰林2 名,大小官员、社会名流100余名。清道光年间更是出现了程矞采、程焕采、程楙采三兄弟同朝为官的盛况,分别官至湖广总督、江苏巡抚和安徽巡抚,人称“一门三督抚”。

  程矞采(1783-1858年),谱名新胜,字蔼初,号晴峰,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及第,后任礼部主事、江南道监察御史、甘肃按察使、广东按察使、广西布政使、浙江布政使、代理江苏巡抚等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升为江苏巡抚,后改山东巡抚,调广东巡抚。在广东,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他会同两广总督修筑虎门炮台,重兵防守。此后,还担任漕运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等职。

  程焕采(1787-1859年),谱名新瞳,字晓初,号霁亭,程矞采胞弟。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补湖广道监察御史。道光十三年(1833年)任命为湖南衡州府知府,任上兴利除弊,一时称治。后历任湖北盐法道、湖北按察使、湖南按察使、江苏布政使、代理江苏巡抚等职。

  程楙采(1789-1843年),谱名新曦,字曜初,号憩棠,程矞采堂弟。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及第,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任甘肃凉州知府、陕西凤翔府知府、代理西安府知府、代理山东按察使、安徽布政使等职。任上曾治水修堤、抢险救灾,深得百姓感激。道光十九年(1839年),升任安徽巡抚。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调任浙江巡抚,兼管两浙盐政。因操劳过度,未到浙江赴任,病死于安徽巡抚衙内。

汪山土库程氏家族家规家训

  程氏家族的家规有十条:尊长敬贤,唯礼是尊;孝顺父兄,共敦友爱;待人持物,仁义为本;自省其心,非礼莫为;不事人非,教子宜家;居乡为善,和邻睦族;恬淡俭约,度入量出;声华奢欲,非礼莫近;廉慎以持,敬业唯勤;修齐治平,兴邦利民。

  程氏家族的家训主要是程楙采长子程鼎芬于光绪六年(1880年)辑录而成的《程氏三世言行录》。该书记录了程矞采、程焕采、程楙采等兄弟及其父母、祖父母三代人教育训示子女的言论。大体分为修身、持家、处世、治学、理政五个方面。修身篇,教育子女要心静,不要浮躁;要能干事,不持才傲物;要蓄势惜福,不仗势欺人。持家篇,教育子女要头脑清醒,勤俭持家,低调做人,和亲睦邻。处世篇,教育子女要懂得吃亏是福,记恩忘仇,谦虚谨慎,平等待人。治学篇,教育子女读书要经世致用,虚心好学,独立思考,知错能改,自强不息。理政篇,教育子女为官要清廉、谨慎、勤政,通情达理,处变不惊。

  程氏家族的家规家训蕴含了“忠、孝、廉、节”等丰富的传统道德思想,体现了程氏家族对国家的忠孝、对理学的推崇和对自身修持的要求,至今润泽子孙。

  ●视频脚本

操修淳笃 矩范严明
──汪山土库“一门三督抚”的成长路

  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南昌近郊,在烟雨朦胧、如诗如画的鄱阳湖畔,一座古朴而宏大的建筑掩映在乡间的青翠绿荫中,这就是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是新建程氏家族的聚居地,座落于南昌北郊40余公里处的新建区大塘坪乡汪山岗。赣语地区把大型的青砖瓦房多称为“土库”,汪山土库由此得名。

俯瞰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始建于清道光元年,清同治年间落成,前后耗时48年。其占地面积108亩,内有房屋25幢,房间1443间,天井572个,宏大壮观,富有特色。

  如果说汪山土库的程氏先祖用48年的时间创造了赣派建筑乃至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那么从晚清到民国的百余年里,汪山土库走出的7位进士、21位举人以及一百多位大小官员和社会名流,则创造了汪山土库的人文辉煌,塑造出汪山土库的精神之美。

  俗语说“富不过三代”,然而程氏族人于汪山土库聚族而居,逾经百年,历经七、八代长盛不衰。他们家族到底有着怎样不同凡响的治家良方呢?让我们一起沿着历史印迹,走进汪山土库这座精神家园,感悟程氏家族的家风正气和悠悠过往。

汪山土库祖堂

  【爷爷】这就是汪山土库的祖堂,知道祖堂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孩童甲】开会。

  【孩童乙】还有祭拜祖先。

  【爷爷】对,讲的很对。祖堂是用来存放祖先牌位的地方,每当逢年过节,族人们都会来这里祭拜。另外祖堂也是族人们聚会的场所,凡遇重大事情,大家都会来祖堂商议,像程氏家族的家规家训就是在这里制定的。

  【爷爷指着祖堂四周的牌匾】大家认识这四个字吗?

  【孩童们齐声】忠、孝、廉、节……

  忠、孝、廉、节是汪山土库程氏家族家规家训的精髓,它告诫程氏族人对国家要忠,对长辈要孝,当官要清廉,做人要有气节。

  程氏家族的家规家训主要辑录在《程氏三世言行录》中,它从修身、持家、处世、治学、理政等方面,规范着程氏族人的言行举止。

  如笏堂公说:“一曰要吃亏;二曰学吃亏;三曰吃得亏;四曰还不算吃亏。”

  弼卿公曾说:“心静为入德之门,几见轻扬浮躁人能深潜入理也?”

  尤其是逢寿公程楷,因教子有方、训诫有度,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得到朝廷嘉奖,称他:“操修淳笃,矩范严明,术在诗书,克启趋庭之训,业恢堂构,实开作室之模。”

  一代代程氏族人正是因为始终如一地传承和践行着家规家训,才创造出程氏家族“一门三督抚”的盛况,才有了汪山土库的百世基业。

  【爷爷】孩子们,知道什么是“一门三督抚”吗?

  【孩童】不知道。

  【爷爷】“一门三督抚”就是湖广总督程矞采,江苏巡抚程焕采和安徽巡抚程楙采。他们是堂兄弟,他们都出生于汪山村。

  【孩童丙】爷爷,能给我们讲讲三兄弟的故事吗?

  【爷爷】好的,孩子们,那我们就去“稻花香馆”给大家讲一讲这三兄弟从小如何求学、长大如何孝亲、为官如何爱民的故事吧。

  【孩童齐声】好!

  “稻花香馆”设在汪山土库的六房后面,是程氏子孙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东边设有住房、伙房和餐厅;西边则为授课场所,共设六间教室。厅堂中央矗立着孔子塑像,两旁则挂满了“学规”和理学名言。馆内藏有四书五经、字典词典等书籍,俨然一所颇具规模的私立学堂。

  【爷爷】老大程矞采一到入学年龄,父亲便将他送到程家私塾读书。三年后,老二程焕采也跟着进了私塾。这时堂弟程楙采由于没伴玩耍,便跟着两个哥哥到私塾边玩边跟读,所以不到五岁,也索性让他入学读书。

  虽然为三兄弟请了最好的老师,提供了最好的学习环境,但程楷认为这还不够,于是他每天早饭前都会带着他们三兄弟,面对祖先诵读程氏家规,让他们把这些优良的家规家风从小谙熟于心。

  【情景还原:三兄弟在程楷的带领下颂读程氏家规】

  尊长敬贤,唯礼是尊;孝顺父兄,共敦友爱。

  待人持物,仁义为本;自省其心,非礼莫为……

  正是在家规家风的熏陶下,程氏三兄弟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着人生价值,创造出“一门三督抚”的辉煌。

  【爷爷】这“退思堂”啊,就是三兄弟用来赡养父母的地方。那我就接着给你们讲一讲程氏三兄弟孝亲的故事吧。

  【孩童们点头】

  【爷爷】程家老二程焕采特别孝顺、耿直。清道光年间,他从湖南衡州知府任上卸职返乡。

  回到家中,他首先来到“退思堂”拜见父亲。当看见父亲慈祥的脸上又多了许多皱纹,双鬓又添了许多白发时,他心里十分难受,跪着对父亲说:

  【情景还原】

  程焕采:父亲,孩儿回来晚了,这些年都未能孝敬您老,这是孩儿不孝啊。

  父亲程楷:此话差矣。你们三兄弟在外,能为国家尽忠尽责,这便是对我最大的安慰,也是大孝啊。

  程焕采:谢父亲如此宽慰孩儿。孩儿在外为官数载,时刻谨记父亲教诲(随即取出当年赴任时,父亲送给他的“清、慎、勤”字轴)。

  父亲程楷:焕儿,没想到当年送给你的“清、慎、勤”字轴,你还带在身边,这说明你时刻不忘祖训,不忘家规呀!好!好!好!

  父亲的三声叫好,让程焕采顿时豁然释怀。他觉得眼前这位父亲越发地高尚伟大,无愧于朝廷的褒奖。

  【爷爷】打这以后,程焕采便搬到“退思堂”与父母同住,日夜侍奉二老,直到为老人送终。

  怎么样,听完这三兄弟孝亲的故事,那我们去“保仁堂”讲讲他们为官如何爱民的故事吧?

  【孩童们】好!

  【爷爷】要讲三兄弟为官爱民,得重点讲讲老三。老三程楙采25岁考中进士,35岁便出任甘肃凉州知府,1834年代理山东按察使,两年后升为安徽布政使。

  程楙采刚上任时,正值长江洪水泛滥。程楙采日夜奋战在第一线,亲临现场指挥抗洪抢险,并多方筹集资金筑牢堤岸,最终让百姓平安度过水灾。老百姓对此非常感激,遂立石碑,并改堤为“程公堤”。

  润物无声,家风育人。程氏三兄弟不仅创造了“一门三督抚”的佳话,而且用他们朴实的情怀、高尚的品质,影响了后世众多子孙。

祖堂内景

  汪山土库程氏第六十三代孙 程懋墩:

  为什么一个家族会兴旺起来?就是重教崇文,书山有路。

  汪山土库程氏六十四代孙 程任远:

  就是教育我们子孙后代尽忠、尽孝、清廉、节俭。

  汪山土库程氏第六十三代孙 程懋墩:

  就是提倡教育,还有就是家教、家训、家法。

  汪山土库程氏六十四代孙 程任远:

  所以我们程氏子孙秉承“忠、孝、廉、节”这四个字的家训,把好的家风一直延续传承下去。

  时间流转,纵观程氏家族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程氏家族之所以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与程氏先祖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与程氏家族的优良家规家风更分不开。

  全国政协委员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东林:

  家风正不正,它对一个人的廉洁,或者对整个风气,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古人提倡的是什么?是光耀门楣、光宗耀祖。也就是说,你的行为不应该给这个家族、给祖宗带来屈辱,辱没祖先那是一种罪过。

  有人说,汪山土库的名字过于土气,其实,土为万物之母,取土库之名,既沿地方之俗,又抱本守拙;既取惜福隐势之意,又含处静养廉之旨,充分体现出程氏家风的实质。

  他们知道,祖宗留下的房子,再坚固也是会倒的,唯有家风正气、仁德道义,才可以光前裕后,世代绵延。

汪山土库·保仁堂内景

  ●汪山土库程氏家族家规家训摘编

修身篇

  弼卿公曰:心静为入德之门,几见轻扬浮躁人能深潜入理也?

  又曰:心存切忌阴险。

  ——摘自程鼎芬编《程氏三世言行录》

  【译文】

  弼卿公(程亮采)说:“内心安静是修养道德的方法,几曾见过一个轻薄浮躁的人能够潜下心去明白道理的深处啊?”

  又说:“务必要避免阴险的心态。”

 

  笏堂公曰:世俗见朴素人取笑为一身土气,此大谬也。土为万物之母,患不能有土气耳。

  ——摘自程鼎芬编《程氏三世言行录》

  【译文】

  笏堂公(程逢禄)说:“世俗风气,看见朴素的人便取笑为一身土气,这是大大的错误。土地是万物的母亲,要担心自身没有土气啊。”

 

  憩棠公曰:人非才不能干事,然干事恃才傲物,亦招祸之尤也。

  ——摘自程鼎芬编《程氏三世言行录》

  【译文】

  憩棠公(程楙采)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才能不能干事,然而干事凭仗自己的才能而傲慢,也容易招惹灾祸。”

 

  笏堂公训孙辈曰:求己①二字一生受用,道德、学问、功名皆从此出。

  又曰:“不认错”三字最坏事……皆当切戒。

  ——摘自程鼎芬编《程氏三世言行录》

  【注释】

  ①求己:返回责求自己,即反省自己。

  【译文】

  笏堂公(程逢禄)训示孙辈说:“‘求己’这两个字,让人一生受用无穷,道德、学问、功名都是从这里出来的。”

  又说:“‘不认错’三个字最容易破坏事情……你们大家都应当力行警戒。”

 

持家篇

  笏堂公训孙辈:物盛极必衰,吾家今盛极矣,可勿慎诸。

  训孙鼎芬等:汝父贵为中丞,外人唯恐诱汝不动,汝此须留意,当思孔孟尚有人毁,我仍唯闻誉言,岂我真贤于孔孟耶?如此一想,则凡誉我之言不攻自破矣。

  ——摘自程鼎芬编《程氏三世言行录》

  【译文】

  笏堂公(程逢禄)训示孙辈:“凡事物发展至极盛则必衰落,我们家今天极为兴盛了,能不谨慎吗?”

  训示其孙程鼎芬等人:“你父亲做到了中丞这一高官,外面的人只担心引诱你们不动,你们对此必须留心,应当想到孔子、孟子尚且有人诋毁,我仍然只听到赞誉的话,难道我真的比孔孟还要贤能吗?这样一想,凡是赞誉我的话就都不必攻击而自然破除了。”

 

  霁亭(焕采)公自撰联:己甘常悯先人苦;能俭犹防后世奢。

  ——摘自程鼎芬编《程氏三世言行录》

  【译文】

  霁亭公(程焕采)自撰一联:已经过上了好日子,也要常常怜悯先人的辛苦;能够做到节俭,还要防止后代的奢侈浪费。

 

  不事人非,教子宜家;居乡为善,和邻睦族。

  ——摘自程氏家规

  【译文】

  在人面前不要生是非,教育子女要让家庭和睦;居住在乡间,要与人为善,与邻居、族人和睦相处。

 

处世篇

  笏堂公曰:一曰要吃亏;二曰学吃亏;三曰吃得亏;四曰还不算吃亏。

  ——摘自程鼎芬编《程氏三世言行录》

  【译文】

  笏堂公(程逢禄)说:“第一是要吃亏;第二是要学会吃亏;第三是吃得亏;第四是领悟到吃亏并不算吃亏。”

 

  憩棠公训曰:富贵无常。今日我贵骄人,异日人贵亦骄我。势位之危,危于朝露,可慎哉!

  ——摘自程鼎芬编《程氏三世言行录》

  【译文】

  憩棠公(程楙采)训示说:“富贵不会长久不变的。今天我因显贵而对人骄傲,他日别人显贵了,也会在我面前骄傲。权势地位的危险,比早晨露水的消失还要危险,可得要谨慎啊!”

 

  笏堂公曰:钱外圆而内方,故流行无滞。为人如钱庶寡过矣。

  ——摘自程鼎芬编《程氏三世言行录》

  【译文】

  笏堂公(程逢禄)说:“铜钱是外边圆形而里面方形,所以流通没有停滞。做人如果像钱一般,外圆内方,那就很少有过失了。”

 

治学篇

  憩棠公训鼎芬曰:读书贵能经世,为学先戒自欺。

  ——摘自程鼎芬编《程氏三世言行录》

  【译文】

  憩棠公(程楙采)训示程鼎芬说:“读书贵在能够用于治理国事,求学首先要戒除自己欺骗自己。”

 

理政篇

  笏堂公训楙采曰:清慎勤三字为居官之要,然当清而不刻,慎而能断,勤而有恒。

  ——摘自程鼎芬编《程氏三世言行录》

  【译文】

  笏堂公(程逢禄)训示程楙采说:“‘清、慎、勤’三个字是为官的关键,但是应当清廉而不刻薄,谨慎而能决断,勤奋而能保持。”

 

  晴峰公曰: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摘自程鼎芬编《程氏三世言行录》

  【译文】

  晴峰公(程矞采)说:“扩大其心胸,容纳天下的事物;谦虚其心胸,接受天下的善意;使其心胸公平,评论天下的事情;使其内心沉潜下来,观察天下的道理;使其内心安定,应对天下的变化。”

 

  廉慎以持,敬业唯勤;修齐治平,兴邦利民。

  ——摘自程氏家规

  【译文】

  保持清廉谨慎的作风,以勤奋精神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国家兴盛,使人民得益。

汪山土库·旗杆场

  ●专家观点

王东林:看似“一身土气”实则切合生活事理

  汪山土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教与家风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

  从晚清到现在,程氏一家可以说是名人辈出、长盛不衰。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程氏以积德为本,他们认为“立身天地其间,总是忠孝仁义”。程氏先祖程玉碌,靠养鸭为生,渐渐富裕。他乐善好施,看到穷苦人家,就悄悄在人家门口放上几个鸭蛋,留下了“鸭太公”的美名。后人也是德声不输先祖,“逢寿生平忠厚待人,性好施与,接济邻族数十年不倦;逢禄生平轻财好义,凡有公事,必商同胞兄逢寿,捐重赀赞成义举”。二是十分重视教育,一座土库建筑群里,程氏聚族而居,至少有两所以上的家塾,男女平等接受教育,宅府对联匾额大都是劝学励志的内容,如“一窗灯火青云路,万卷诗书赤子心”“楼上缥湘书十架,松傍苔径竹千竿”等。而且程家还倡导设立“宾兴会”(一种民间助学机构),通过募捐和义田产出,为当地贫困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或就读高等学府提供路费和学费;三是有严格的家规家训,规范子弟言行,培养良好习惯,防止子弟富贵而骄,蜕变成不肖之徒。

  程氏家规家训分修身、持家、处世、治学、理政五篇,把传统道德观念具体化、规则化和生活化。其中的不少格言警句,颇切合生活和事理。

  比如说人应当有才干,“非才不能干事”,然“干事恃才傲物亦招祸之尤也”。人行于世,不管有多么显达,但“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使势,享福,欺人,本损德事,而况尽乎?”这对那些惯于颐指气使、仗势欺人、极尽享乐之能事者,应该是一帖清醒剂。

  程氏家训教导子弟要生活朴素,不要怕人家说你“一身土气”,“土为万物之母”,就怕你身上没有土气(“患不能有土气耳”)。读书的目的是“经世”,所以,治学的第一条就是“戒自欺”,因为读书不是用来装门面的。

  做官之要在“清、慎、勤”三字,但也应当“清而不刻,慎而能断,勤而有恒”。清廉固然很重要,但过于刻板,不近人情事理也不好;谨慎持重很重要,但过份地谨小慎微、游移不定而不能果断处事也不好;勤政当然很重要,但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人的毛病很多,以“不认错”三字最坏。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如果不仅不认错,而且不惜以一个甚至更多的错来掩饰一个本来并不太大的错,以致一错再错,错上加错,小错铸成大错,那就遗患甚大了。程氏家训里的这些东西对今人可以说很有启发和教益。(全国政协委员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