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和善万事兴——记南江县一个平凡家庭的好家风

浏览:10441次发布时间:2017-05-27 分享至:

同德和善万事兴
——记南江县一个平凡家庭的好家风
 
 

刘伯先与妻子贺汉莲

  “勤俭节约,诚信和善,同心同德,尊老爱幼,不图虚名,破旧立新”这二十四个字是南江县双流镇万山村刘伯先一家口口相传的家训。刘伯先与妻子贺汉莲用最朴实的行动传递着夫妻恩爱、孝敬老人、关怀子女、热心助人的正能量。

  常联络
  传承好家风 让亲情永存

  5月18日,记者在南江县城见到了现年70岁的刘伯先,据介绍,他是刘氏入川后的第11代人,刘氏祖籍原在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现仍名上杭)瓦子街猪市巷,于清朝康熙五年,由祖辈举家迁入四川,至此在南江县双流镇生活至今。“勤俭节约,诚信和善,同心同德,尊老爱幼,不图虚名,破旧立新,是我们祖祖辈辈做人做事秉承的家训。”刘伯先说,他出生在南江县双流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幼时家庭贫困,父母勤劳朴实、忠厚善良,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也是形成其家风的重要精神来源。

  刘伯先在父母的影响下,一直秉持这样的家规家训,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同族人们团聚在一起,畅叙亲情。“后辈人太多,如果不时常聚一聚,小辈们之间就不熟络了。”刘伯先说,尽管现在他和老伴已有70高龄,但只要有家族聚会,他们都会参加,从不缺席。大家聚在一起商讨各家大事,积极出谋划策。

  尽责任
  照顾好老人 教育好子女

  刘伯先19岁时参加工作,在南江县竹坝铁矿厂工作,距位于南江县双流镇万山村的老家200多公里,婚后妻子留在了老家照顾双亲和子女。“那时候一年只有一次探亲假,加之交通极其不便,回一趟家很不容易。”刘伯先说,每次都是走路回家,要走两天两夜才到家。

  随着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刘伯先48岁时便在单位办理了内退,专程回家照顾年近80高龄的父母。贺汉莲说,老伴内退前每月工资有500多元,内退后每月只有120元基本工资,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子女要抚养,所有压力全都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但刘伯先总说:“钱可以想办法再挣,孝敬父母是不能等的。”就这样,他和妻子悉心照顾双亲十多年,直到百年归老,也让子女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父母就是我人生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我。”女儿刘常春说。

  共白头
  一对好夫妻 儿女的好榜样

  在谈及传承家风、教育子女方面,刘伯先坦率地说,自己和老伴文化程度都不高,他们教导子女要“不能忘本,孝顺父母,团结同事,刻苦工作,正派做人”。女儿刘常春说,她在乡镇工作,父母时常提醒她要认真执行党的政策方针,要为老百姓办实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刘伯先夫妻俩的生活虽平淡,但结婚50年从未吵过架、红过脸。“我们遇到分歧或者意见不一时,都会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流,谁说得有道理就听谁的。”妻子贺汉莲说,“他性格很好,也非常能体谅我。”

  相濡以沫几十年,直到白了头发,双方都很细心地相互照顾。“最近几天我腿疼,走一步路都是他扶着我。”贺汉英说,丈夫时常让她很感动。

  “家长自己做得好,才会影响到孩子,这是言传身教的力量,它比用嘴巴说教管用得多。”刘伯先说,他的儿女,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没有让他操过心。

  “在父母的影响下,我和我丈夫以及他的家人都相处得非常和睦。”女儿刘常春说,从她记事起,父亲就从未打骂过他。好家风好家规都是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传承的,让她感受深刻。(本报记者吴岷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