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

来源:巴中市纪委监委浏览:91252次发布时间:2021-05-11 分享至:

朱恺丽  巴州区曾口镇专职纪检干部

离开脱贫攻坚暗访办回到现在的岗位有些日子了,我和战友们曾经并肩战斗过的集体,获得了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每每想起我们爬过最陡峭的山、走过最泥泞的路、去过最偏远的贫困村、访过最艰难的贫困户......我的心就温暖着、激荡着,那些人、那些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2017年7月,巴中市纪委牵头成立暗访督查办公室,以作风攻坚推动脱贫攻坚。督查人员从全市纪检监察组织统筹抽调,我也荣幸的成为了这支纪律部队的一员。

我所在的督查组组长是一名退伍军人,刚加入他的组时,我很抗拒,因为在他的眼里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我们这个组每天都是起得最早、回得最晚,走的路最远偏僻

2018年腊月的一天,我们督查组一行3人来到空山乡。空山距巴中城区近200公里、平均海拔1800多米,李先念曾在这里指挥红四方面军夺取了空山大捷,这里也是秦巴山区最深度贫困的地方。在元山村聚居点走访时,我们发现有一家新房大门紧闭、院坝长满杂草,玻璃窗布满了灰尘。赶来的村主任说:“这一户叫王其贵,今天回老屋搬东西去了。”我们觉得有蹊跷,组长就提出去老屋探个究竟。

山里的路比想象的还要难走。当组长拖着痛风的脚,一瘸一拐艰难上山我很是不解地问:“组长,你带着我们这么拼,究竟想图个啥嘛?”走在最前面的他说,“在部队,我不曾放弃过一个战友;汶川救援时,我不曾放弃过一个生命;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我更不会落下一户一人!你问我图个啥?我就图个心安。”刹那间,我对他多了一份理解和敬重,也懂得了“心安”的背后是对初心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

好不容易来到老屋,可王大爷并不理会我们,咳嗽着转过身,“哐当”一声,进屋插上了门锁,好说歹说,他就是不开门,我们实在没办法只好悻悻而归。

伴着月色,我们走在空山场镇的石板路上,远处传来《十送红军》的歌声,想起当年这里的群众把最后一口粮送去做军粮,把自己的儿子送去上战场,那是怎样的鱼水深情啊,可是今天,王大爷却把我们当外人。想到这里,我的心就格外不是滋味,决定一定要查个明白。

经过调查走访,我们了解到,聚居点建好后,王其贵大爷欢欢喜喜搬了进去,可房子漏水严重,多次向乡村干部反映,但每次说马上解决却一直没有解决,一气之下,王大爷又搬回了老屋。我们发现,还有3户存在类似问题。问题摸准后,庚即对存在的作风问题“黄牌”提醒,责成乡镇党委整改。
  半个月后,我们进行回访。房子漏水的问题解决了,可王大爷仍然没有住进新房。我们再次来到老屋,正准备劝说,王大爷突然捂住胸口,剧烈咳嗽起来,不停地喘着气,感觉马上要昏倒了,我们只好先带他去看病。
  当我搀扶着大爷从医院出来,他露出了久违的笑脸,紧紧地抓住我的手:“娃儿啊,谢谢你,谢谢你们,我回去就搬家。”

一声“娃”,把我的心喊暖了;一句“谢谢你们”,把我们的情拉近了。去年夏天,我们又来到元山村,因为暴雨住在了王大爷家,第二天一早,我们惊奇地发现,所有的鞋子已被清洗干净。望着厨房忙碌的王大爷,我想起周永开老书记那句“共产党员只要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不会拿你当外人。”

四年来,我和我的战友们走遍了巴中的山山水水,全覆盖督查暗访了699个贫困村,行程73万余公里,尽管我们被恶狗追过、被毒蜂蛰过、险被泥石流掩埋过……但我们走过的路,已是一片绚丽的风景:七旬的王其贵大爷住进了敞亮的新房子、喝上了清澈的自来水,四十岁的张喜顺大哥种上了致富椒、娶上了新媳妇,石龙村建起了文化室、发展了新产业,两河口孩子们告别了木索桥、搬进了新校园……

回首那一串串深深的脚印,一个个难忘的身影,一张张喜悦的笑脸,才明白我们走过的足迹是书写在巴中这块红色土地上最美的诗行,倾情的付出是我们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群众的笑脸才是我们获得的最大的褒奖、最高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