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巴中日报浏览:8508次发布时间:2020-08-03
恩阳区巡察办工作人员在芦笋基地向群众了解相关情况
“感谢巡察组,让我看到了产业发展的希望,也让我真正掌握了芦笋种植技术。”恩阳区双胜镇天良村芦笋产业园区业主李实感激地说。
2017年,李实在恩阳区原万安乡北斗社区承包46.5亩土地发展芦笋种植业,由于缺乏技术,导致芦笋发生病害后损毁,仅剩32亩。恩阳区委第二巡察组了解到情况后,立即督促当地镇村干部和区芦笋办,全程跟踪技术服务,协调相关部门兑现奖补资金,提振李实发展产业的信心。
近年来,恩阳区扎实推进巡察监督向村级延伸,把芦笋产业发展作为巡察重点,坚持问题导向,结合被巡察乡镇(街道)实际,将巡前分析研判、巡中深入检查、巡后动态评价相结合,量身定制巡察“特色餐”,推动芦笋产业高质量发展。
摸清疑点精准发现问题
“巡察工作要练就‘火眼金睛’,善于捕捉疑点,对着疑点挖,循着难点查,实实在在查成效、促落实,决不能搞形式、走过场。”
“芦笋作为全区主导产业,区委、区政府出台了系列奖补政策,但部门职能职责、领导权力、资金资源相对集中,因此在巡察过程中,要聚焦产业推动、政策落实、经营管理、效益发挥情况,发现认识不到位、履责不认真、落实打折扣以及损害国家、集体和业主、群众利益的问题……”恩阳区委巡察办主任张誉中说。
区委各巡察组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等手段,通过社情民意调查、舆情问题线索搜集、大数据分析疑点等方式,对被巡察单位重点人、重点事和重点问题进行提前梳理、综合分析,结合其职能职责,为其定制巡察“特色餐”,充分做好巡前准备,科学合理对被巡察单位落实区委芦笋产业发展重大决策部署情况进行摸排。
原三星乡关蓬村村“两委”对产业重视不够、管理不善,导致芦笋大面积损毁;原义兴镇白岩洞村收回芦笋产业发展资金10万余元,挪作他用;尹家镇下苏村虚报芦笋种植面积骗取国家补助资金……一系列问题通过巡察先后被发现。为确保巡深巡透,精准发现问题,区委第二巡察组变“坐等来访”为“主动走访”,以群众院坝为“舞台”,与群众摆“龙门阵”,探索出“听、找、查、看、促”五字诀巡察法,深入芦笋产业基地,仅一个赶场天就接到群众反映的村干部问题线索5件,反映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12个,取得了良好的巡察效果。
精准把脉开出“治病药方”
在发现问题后,各巡察组及时向被巡察单位进行反馈,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开出“治病药方”,并督促其限时整改,对整改不到位、不认真整改的,坚决严肃处理,确保药到病除有疗效。全区因芦笋产业发展共计立案审查1人,留党察看2人、党内严重警告5人、党内警告2人、诫勉谈话5人。
时任区委第三巡察组组长李笃军带队,先后于2018年5月、6月对全区芦笋种植情况开展了专项督查,发现部分乡镇芦笋产业推进缓慢、个别乡镇芦笋产业管护不到位、部分乡镇芦笋损毁死亡较多等三类问题,并督促相关单位提醒谈话2个乡镇、集体约谈7个乡镇。
区芦笋办针对巡察反馈的问题,与北京、山东、四川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成恩阳芦笋研发中心、实验中心、种子资源圃,开展品种对比试验,大力推广“无雨恒温垄肥”“营养钵育苗”“土壤改良”等新技术58项,“恩阳芦笋”获国家地理标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荣获“中国芦笋之乡”称号。
为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双胜镇天良村芦笋产业园推广“
动态评价产业提质增效
“我们注重巡后动态评价,尤其是芦笋产业技术服务、产业管护等方面的问题,为全区芦笋产业发展提出建议。”张誉中说。
巡察组在常规巡察上八庙镇登文村时发现,由于缺少技术和有效管护,当地芦笋产业收效甚微,并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上八庙镇党委。上八庙镇及时调整了思路,采取系列补救措施,积极引进业主,并加强技术指导和管护力度。2019年底,登文村芦笋产业获得丰收,带动周边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
恩阳区注重巡后实效,坚持“以巡促改”,被巡察单位对照巡察反馈意见,制定“五项清单”,严格照单整改、对账销号,推进芦笋产业发展。全区财政先后支持芦笋产业发展资金达0.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1.2亿元。自二届区委巡察工作开展以来,全区现场督促被巡察单位即知即改问题1259个,退缴资金225万余元,建章立制384个。
近年来,恩阳区把芦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种植芦笋3.5万余亩,实现综合产值3亿元;开发芦笋挂面、芦笋饮料、芦笋保健品、芦笋食品等特色产品50余种,制作芦笋特色食谱100余种。到2022年,全区将发展芦笋5万亩,实现综合产值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