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家风育后人——通江李氏家规流传300余年

来源:巴中日报浏览:11796次发布时间:2017-05-15 分享至:

优良家风育后人

——通江李氏家规流传300余年

本报记者 唐霞

什么是家风?什么是家规?在李猛烈看来,家风就是门风。门风正了,村风也就正了;村风正了,人心也就正了;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两者休戚与共。

李猛烈,今年58岁,是通江县兴隆乡紫金村李氏家族的第12代传人。一提起李氏家族,当地人就会想到“三李故居”。“三李故居”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我市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名人建筑,历经300多年的风雨浸蚀,虽已破败不堪,却是清代科举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家族文化的集中反映地。510,记者找到这位李氏后人,听他讲述他的家风家规。

家规家训挂上墙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一走进李猛烈家中,就能看到客厅墙壁上的这幅字。“这是家规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条,所以专门找人写了一幅字裱起来挂在墙上,时刻勉励自己。”李猛烈说。

李猛烈当过兵、做过基层乡镇干部,后来自学法律,1996年到通江县法院工作,当过法庭书记员、法警大队副队长、执行员等。在参加工作的39年里,无论在哪个岗位,李猛烈始终以李氏家规要求自己。

李猛烈回忆,有一个案件对他的触动特别大。1996年,通江县涪阳镇银耳公司价值约13万元的银耳被河南信阳一家皮包公司骗走,涪阳镇银耳公司将其告上法庭并胜诉,但对方拒不履行判决,最后甚至连电话都不接,玩起了“失踪”。为了维护法律尊严,李猛烈和同事决定远赴河南“追债”。

在那家皮包公司门口,李猛烈和同事轮流蹲点,从早上6点到下午6点,经过3个日夜的轮守,终于等到了该公司的总经理。“我们和总经理在办公室从早上7点一直耗到中午2点,最后对方妥协了,当场给了3万多元现金,还答应拿出9万多元的货物进行抵扣。”李猛烈说,靠着这追回来的十多万元,涪阳镇银耳公司的工人保住了饭碗。

清廉家风育后人

李猛烈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常给他讲家族先人李蕃的故事。

李蕃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通江流二沟(今兴隆乡紫金村)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考中举人。清康熙十年(1671年)任山东黄县县令。他施政清廉,怜民以苦,敢言直谏。在任黄县县令之始,迅速处结前任内遗留下来堆积如山的旧案,又为黄民解除过重役负,一心为民;在黄县为官九年,不仅“一尘不染”,反将家中百余亩良田变卖,以赈济连年遭受天旱、无法度日的黄县饥民。黄民同声赞他是“清慎勤明”的好官。后李蕃被诬入狱,黄民数百人跪伏狱门,营救李蕃。因黄县百姓锲而不舍为李蕃鸣冤,朝廷又找不出李蕃失律的证据,康熙下令减死罪改流放四年,戍边山海关。历史上的通江“三李”,指的就是李蕃及其子李钟壁和李钟峨父子三人。

李蕃死后,曾给子孙留下遗训,在《李氏宗谱》里有所体现:“一、做官:对黑恶势力、枉法贪官,要彻底查办、不留情面;对无知良民误解政策、出言不逊闹事者,虽损我颜面,则应理解和同情。二、听讼断狱:在审理案件中,要虚心无私,明辨曲直,分析案情,不被他人和官吏之言左右,公正决断。三、裕后:世间高门鼎族,莫不起家于贫贱。而贫贱者能给子孙以科第,而科第者很少能以富贵传子孙。凡是一旦当官进爵,不念祖辈艰难,生活放纵奢侈,贪污腐化,荒淫无度者,瞬间就会家道中落。”

言传身教树榜样

李猛烈从事法律工作20多年,总是严格按照李氏家风、家训来要求自己和家人。

李猛烈的女儿李悦然在成都工作,今年1月,李悦然的婆婆生病了,她将老人从老家接到成都,把7月大的儿子送回通江让父母帮忙照顾。除了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照顾婆婆,李悦然还想方设法为婆婆治病,不放弃一丝一毫的希望。由于劳累,李悦然的体重由原来的120多斤降到了100斤;婆婆住院,她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拿了出来。

“我和她妈妈一直善待双方父母,对人和善,不爱计较。这些行为在无形之中也给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李猛烈说。

李猛烈介绍,每年清明节那天,李氏家族的后人都会聚集到紫金村的李家祠堂拜祭祖先、畅叙亲情。按照祖训规定,祭祖仪式上要宣读族规和祖训,祭祖先、说历史,还要表彰优秀的族人,鼓励大家继续传承和发扬李氏遗训。

记者手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只关德行,李氏家族把家风家规看得很重,他们良好的家风家规也影响了李氏家族一代又一代。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好家风好家规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当前,我市正处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期,更应以良好的家风投入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之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