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房里走出革命家——记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刘伯坚

来源:巴中日报浏览:279428次发布时间:2017-06-05 分享至:

账房里走出革命家

——记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刘伯坚

在平昌县龙岗镇老街,一栋白墙木门的老房子格外显眼,国务院原总理李鹏题写的“刘伯坚烈士故居”鎏金大字匾悬挂在大门前,依旧生辉。这里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党我军早期领导人之一刘伯坚的故居。刘伯坚,一位从账房里走出来的革命先烈。

商贾入川耕读立家传世代

雍正末年,刘伯坚祖上从江西迁移至龙岗镇,见该处地处交通要道,便在此落户成家,以路边卖稀饭、盐巴维持生计。经过历代人的辛勤劳作,至第八代孙刘伯坚出生时,刘家在龙岗镇已经有了自己的商铺、账房,日子安稳。

虽然刘家世代经商,但却以“耕读立家”为祖训,世代传承下来。在刘家子孙中,能读书就要求读书,不能读书的就要辛勤劳作,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刘伯坚出生后,家人见其身体瘦弱,便把他送到学堂读书。

刘伯坚天资异常聪颖,学习成绩优异,连续跳级读书,1914年到1919年间,先后在巴中中学、万县师范、成都高师、北京高等法文专修馆就读。1921年,在巴中一富商资助下,刘伯坚赴比利时、法国参加勤工俭学,后来认识了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并结下了深厚友谊。

心系国家未来向家乡传播新思想

1919年初,刘伯坚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堂。在五四运动中,刘伯坚置身运动前列,同刘砚僧、李劼人、袁诗尧等人成立学生联合会,创办《星期日》周刊,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通过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刘伯坚进一步坚定了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信心。19206月,刘伯坚进入比利时霞洛瓦劳动大学半工半读。1921年初,他到达法国巴黎,开始研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并加入了劳动学会。他不断从巴黎寄书回家乡,传播马列主义思想。他在信中写道:“欲使祖国富强,当从世界改革中求之。”

192311月,刘伯坚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学习。他亲眼看到世界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支持,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和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心。在苏联留学期间,他仍不断写信向家乡父老传播苏联革命的新思想、新信息。由于刘伯坚等平昌籍早期共产党员不断向家乡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平昌人民逐步觉醒,一批有志青年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农民自发开展抗粮抗捐斗争。在随后的岁月中,刘伯坚向家乡人民点燃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视死如归为理想奋斗终生

1930年秋,刘伯坚回国,与妻子王淑振一起前往中央苏区。193111月,刘伯坚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在反对蒋介石的反革命围剿、巩固和发展红色区域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4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刘伯坚留赣南,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赣南军区政治部驻扎于都县的黎板桥,刘伯坚率部担负架桥任务。主力红军撤离后,苏区情况日益危急,斗争越来越艰苦。刘伯坚除继续办好《红色中华报》外,还通过各种方式教育战士和群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继续坚持斗争,保卫苏区、保卫胜利果实。最终由于敌我力量悬殊,19352月中旬,中央分局、中央办事处和赣南省直机关部队,在仁凤地区陷入敌军重围中。为了中央机关和主力安全突围,刘伯坚留后掩护。34上午,刘伯坚带领机关人员冲杀到牛岭附近,突然遭敌前后夹击,刘伯坚左腿负伤,昏倒在地被俘。

被俘后,军阀余汉谋、陈济堂多次当面劝刘伯坚“顺应潮流”,刘伯坚大义凛然,断然拒绝了敌人的利诱。敌人见利诱不成,便给他戴上沉重的脚镣,严刑拷打,并以死威胁。刘伯坚视死如归,先后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带镣行》《移狱》《狱中月夜》等诗篇。321,刘伯坚从容赴刑场,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40岁。